太湖樸初中學 胡昌永
在劉畈,胡氏是大姓。這不僅是因為劉畈姓胡的人數多,也不只因為“胡氏新祠”是劉鄧大軍高干會議舊址,更主要的是胡氏家庭家風純正,能人輩出,在當地享有極高聲望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原劉畈公社下轄九個大隊,其中就有六個大隊的書記姓胡。由此可見,胡姓在劉畈影響力之大。
與我同一個屋場居住的楓樹大隊書記胡焱紅在當時被人稱為“書記王”。按胡氏宗譜的輩分,他是我伯父。從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,他擔任楓樹大隊書記二十多年,一心撲在工作上,關心社員生活,為人正直,為官清廉,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—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從而獲得過許多榮譽。其中最讓人稱道的是:1960年4月,他被推薦到北京參加全國民兵工作會議,受到毛澤東主席、周恩來總理、朱德總司令的接見。這對一個基層干部來說,該是多大的榮耀啊!
對我來說,我不能忘記的是一件小事。
當時我家五口人,父親身體不好,我、弟弟和妹妹年紀都還小,只有母親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。因此,我家在生產隊里年年都是“欠錢戶”,家庭生活十分艱難。平時想吃一頓白米飯都是奢望,總是南瓜葉、紅薯葉、馬鈴薯、紅芋等拌飯吃,更別說添置物品了。說句丑話,當時我家只有兩間低矮的小房,一間作廚房兼飯廳,另一間是臥室,臥室里只有一張床。小妹出生后,我和弟弟沒床睡覺,只能在臥室角落并排擺放的柜上睡。夏天倒還好點,冬天連棉被都沒有,凍得我們直哆嗦。有一天夜里,弟弟凍得大哭,母親也忍不住掉下眼淚……
焱紅書記得知這一情況后,深深的記在心里。那年臘月,縣里下撥了一些慰問物品,他在大隊革委會上提出分給我們家一床棉絮、一床被套,獲得委員們一致同意。當我父母從大隊部領回棉被的時候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
雖然家庭生活貧窮,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東西,但父母也是懂得有恩必報的人。于是母親積攢了上十個雞蛋,送到了焱紅書記家,以示感謝。但翠花嬸嬸說什么也不收,焱紅書記看她們爭執不下,說了句:“先放這里吧。”待母親走后,他對翠花嬸說:“她家幾個小蘿卜頭明顯營養不良,你明天把雞蛋煮熟送回去,讓她家孩子吃吧。”于是第二天,煮熟的雞蛋被送回來了,我們兄妹三個第一次在沒有客人到來、不是過生日的時候,吃上了香噴噴的雞蛋。
幾個雞蛋本算不上什么,即使收下也不能表達我家的感激之情。但焱紅書記不僅不收,反而把它煮熟送回來讓我們吃,生怕我母親又把雞蛋拿去賣了,這是多么智慧的做法,又是多么體貼人啊。由此我看到了焱紅書記清正廉明、一心為民的晶瑩的心!
溫暖的棉被,清香的雞蛋,那是我少年時期最幸福的回憶。這一幸福,是我的伯父焱紅書記帶給我們的,我永遠也不會忘記。其實,他家當時因為孩子多,就是俗稱的“吃多勞少”,所以生活也很困難。但他從不用公權力為自己謀私利,相反,總是嚴格要求孩子,“呼兒早起勤耕種,教子遲眠愛讀書”,因此他的孩子做事都能勤奮刻苦,踏實認真,而且很有出息。其中四女胡賽桂是太湖縣第一個女博士,曾任北京大學副教授,后辭職開公司,成為老總。第五個女兒胡蝶在縣疾控中心工作,是安慶市第14屆人大代表。
家風傳承萬代久,清廉處世歲月長。勤勞、踏實、為公、律己,正是胡氏家族家聲久遠、世代興盛的主要原因。